当前位置:首页 > 性格特点 > 正文

介子推的性格特点,介子推的性格特点和事迹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介子推性格特点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介子推的性格特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介子推是什么样的一个人?
  2. 介子推是什么人?
  3. 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说明晋文公怎样的人?
  4. 介子推是孝子吗?

介子推是什么样的一个人

他是一个充满正义的人,

介子推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义士,晋文公重耳的手下,他忠君赴义,而又淡泊名利不接受封赏,其气节可谓高贵。关于介子推,最出名的就是“割股啖君”和隐居绵山被晋文公烧死的故事

介子推的性格特点,介子推的性格特点和事迹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按照史书上的描述,介子推的的确确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,而且他对名利淡泊到让人吃惊的程度。

他认为重耳能够成功是“天实开公子”,就是说重耳的成功是天意,不是他们这些臣子的功劳。

对于子犯等向重耳邀功的人,介子推认为他们是“贪天之功以为己力”并明言耻于与他们为伍。

介子推的性格特点,介子推的性格特点和事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重耳的封赏他从未追求过,自然也不会因为没有赏赐而有怨言,他的怨只是针对那些“贪天之功以为己力”的“奸佞”而已。所以介子推最终选择了携母隐居,母子俩至死没在露面。

淡泊名利的人。

介子推,春秋时期晋国人。

介子推的性格特点,介子推的性格特点和事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作为春秋贵族,介子推的言行,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,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。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,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“忠君之典范”,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,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!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,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。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,正因为如此,黄庭坚赞叹道“士甘焚死不公侯,满眼蓬蒿共一丘”(宋·黄庭坚《清明》)。

介子推是什么人?

介子推(?—公元前636年),又名介之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(今山西介休市)人,生于闻喜户头村,长在夏县裴介村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隐居“不言禄”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死后葬于介休绵山。

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,遂改绵山为介山,并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(清明节前一天)“寒食节”,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。;介子推忠君赴义、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,流芳百世,感人至深。

后人不仅造了个“寒食节”来纪念他,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,文人雅士登临题咏、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。

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,贯穿数千年,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,使人们不***思索地形成了某种“集体无意识”,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。

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说明晋文公怎样的人?

晋文公是个忍辱负重,大气晚成的人。

晋文公重耳在出逃期间,有一次非常饥饿。向老百姓要吃的。老百姓却给他土块。虽然跟随的大臣说,这是象征着你即将得到领土。但是,这样的安慰话,不解饿啊。

时候,介子推出去了。出去后,摘了一些野菜,又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,和野菜一起,熬成肉汤给重耳吃。

重耳吃了这么美味的肉汤,知道这肉是从介子推大腿上割下来的以后,非常感动。 ,介子推不求功名,带着母亲一起躲到深山。

重耳派人请他,他又不出来。于是,重耳决定放火烧山,想把介子推烧出来。结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一起烧死在一棵柳树下。

介子推是孝子吗?

首先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介子推这个人。介子推又名介之推,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,出生年月日不详细,死于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,后来又被叫做介子。他的故事就是我们的寒食节(不是清明节)的由来。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,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。晋文公归国为君侯,分封群臣,独介子推不愿受赏,携老母隐居于绵山。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,介子推不愿为官。躲避山里,大山茫茫,晋文公想要找到介子推是十分困难的,这时有一个下属出了个主意,放火烧山,介子推为了避火就一定会出来的。晋文公听从了,命令手下放火焚山,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,结果,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。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,于是晋文公下令: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,要吃冷食,称为寒食节。他愿意带着老母隐居,就说明他是一个孝顺的人,隐不违亲,值得我们称赞!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介子推的性格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介子推的性格特点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