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古代的时辰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的时辰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子时——23时至01时;丑时——01时至03时;
寅时——03时至05时;卯时——05时至07时;
辰时——07时至09时;巳时——09 时至11时;
申时——15时至17时;酉时——17时至19时;
戌时——19时至21时;亥时——21时至23时。
ps:
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两个小时。即23点至1点为子时,1点至3点为丑时,3点至5点为寅时,5点至7点为卯时,7点至9点为辰时,9点至11点为巳时,11点至13点为午时,13点至15点为未时,15点至17点为申时,17点至19点为酉时,19点至21点为戌时,21点至23点为亥时。
【子时】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(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)。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,属子时,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,频繁活动之时,故称“子鼠”。
【丑时】鸡鸣,又名荒鸡: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(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)。凌晨1点至3点,属丑时。牛习惯夜间吃草,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,故称“丑牛”。
【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(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)。凌晨3点至5点,属寅时。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,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,故称“寅虎”。
【卯时】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(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)。清晨5点至7点,属卯时。天刚亮,兔子出窝,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,故称“卯兔”。
【辰时】食时,又名早食等
我国古代的时间不是24小时,而是12个时辰,但是总的时间两者是相等的,因为一个时辰是2个小时,所以说12个时辰就是24个小时。古人统计时间不是像现在这样说成***数字的几点几点,而是利用子丑寅卯来计时。子时是从夜里的11点到凌晨一点,丑时是从一点到3点,以此类推,午时指的是中午的11点到下午的一点。古人把一天又分为100刻,每一刻按现在的分钟来计算平均为14.4分钟,所以说午时一刻的时间约为11点15分。
谢谢各位的指教。我觉得“刻”这个时间单位也许是中国独创,其他国家没有这一概念。每天十二时辰共九十六刻,每时辰八刻,每小时四刻。但这还只是网友的见解,希望有更加权威的依据。
我国最古老的计时法为百刻计时法,在西周时期之前就已经形成体系,一直延用至汉代。
汉代又发明了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,到隋唐时期,逐渐改为十二时辰计时法与百刻计时法并用,还发明了独特的夜间计时法“更”。一夜分五更,每更的长短根据夜间的长短而定。
明末清初,随着钟表的传入,西方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也传入我国,但十二时辰计时法也一直沿用,每个时辰两小时。而百刻计时法为了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一致,改为九十六刻制,一个时辰分为八刻,一个小时为四刻,一刻为15分钟,这样一昼夜为九十六刻,正好与世界通用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一致。
谢谢邀请。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是用“时辰”,将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分别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从晚上十一点开始,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。而我们所说的“刻”,其实来源比较久远。直到清朝才定下与今天一样的概念,通常是十五分钟。打个比方,子时三刻就是23点45分。
那我们经常看电视剧里面说三更半夜,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是指什么?由于古人没有像现代社会家家户户有这么方便的计时工具。所以***会安排固定的人打“更”一更是两个小时,也就是一个时辰。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,按时更换,叫“五更”,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,每更为一个时辰。戌时为一更,亥时为二更,子时为三更,丑时为四更,寅时为五更。半夜往往就等同于三更时,也就是说从23点到次日凌晨1点就是古人的三更天了,也就是半夜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的时辰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古代的时辰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cdggw.com/post/134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