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古代时辰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古代时辰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,以地支纪位:即十二生肖中的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.
子时23~1点,丑时1~3点,寅时3~5点,卯时5~7点,辰时7~9点,巳时9~11点,午时11~13点,未时13~15点,申时15~17点,酉时17~19点,戌时19~21点,亥时21~23点。
更点———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,亥时作为二更,子时作为三,丑时为四,寅时为五更。
我想说……你想用现在一刻钟来算么……如果按照15分钟的算,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,也就是八刻钟。按照古代的算法则是四刻,初刻,二刻,三刻,然后就是下一个时辰。古装剧当中听到的午时三刻就是这个了
一个时辰又分8刻,每刻等于15分钟。
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,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。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。一个时辰又分8刻,每刻等于15分钟。
我国古代有十二时辰计时制、百刻计时制等计时方法。十二时辰制把一昼夜等分为12段,与十二地支相对。百刻记时制来源于沙漏或水漏,把一昼夜24小时等分100刻,每刻约合现在的14.4分钟。
而现在每刻15分钟始于康熙8年(1669年),因为当时皇宫中已使用西方的计时钟,康熙皇帝又善于接收外来文化,最后把原来的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,这样每刻钟就成了15分钟。
远古时候日晷,发明人已经不祥,日晷样子就好像是陀螺那样,上面插一根铁或者石头,通过石头指示轮盘上的刻度从而知道时间。
然后是利用铜壶计时,最早的铜壶,听说产生在周朝,青铜器时期,铜壶里面装有水,通过滴水,计时,铜壶上有一浮标作用的标尺,水位下降,木头下降并指示出相应的时辰。
PS以下是计时工具的发展过程
从日晷到铯原子钟
在古代,人们没有计量时间的工具,只是以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,因此有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之语。但是,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,早在周汉时期,就有了计量时间的仪器。最早的计时器是一种水时计——漏壶,据《隋志》记载:“漏刻之制,盖始于黄帝。”足见其出现之早。
古代一天最多时有108刻,有时则是100刻,清代一天分96刻,每刻15分钟。
某时辰的前一小时之初称初,后一小时之初称某正。例如申时分为申初初刻,申初一刻,申初二刻,申初三刻;申正初刻,申正一刻,申正二刻,申正三刻。所以下午3点即是申初,4点则是申正,或申正初刻各地风俗不一样,我们这里一般是去逝三周纪念时立碑。
在这之前提前把石碑刻好,在举行三周纪念仪式头一天把石碑立在坟前,然后用红布包上,礼仪当天有一个揭碑仪式,揭掉红布,就礼成了。
这个没有固定的时间。全国各地都不一样,我们四川这边城市里一般亲人去世后,选好墓地,死者骨灰安葬后几天就刻好碑了,如果是父母一方在世,墓碑上会留空余,等另一方去世了合葬了在从新刻碑。农村很多在也是去世后就开始刻碑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时辰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时辰刻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cdggw.com/post/54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