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孙皓性格特点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孙皓性格特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位君主,他被描述成一个疯狂而不负责任的君主,这主要是因为他的个性和所面临的环境造成的。
孙皓性格软弱,没有领导才能,还有轻信谗言、喜怒无常,容易感情用事的倾向,这些都是他变成疯子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另外,当孙皓登基时,东吴的境况已经十分不利。与强大的曹魏和孙吴相比,东吴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几乎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。
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,孙皓开始变得焦虑和紧张,开始做出一些显得疯狂的行为,例如以困扰整个国家的干旱之灾为借口,不断祭祀菩萨求雨。总之,孙皓变成“疯子”,是由于他的个性和所处的环境造成的,而与他本人的意愿无关。
没有特别霸气的话因为三国演义中孙皓的形象并不算特别突出,也没有播出版的台词非常有名,和其他一些历史上的人物相比,孙皓在三国演义中的展现比较单薄。
但是可以提到他与诸葛恪的一次对话,诸葛恪说:"朝廷远在洛阳,路途遥远,参谋之事年年累月,岂能不劳民费财?" 孙皓则"诸葛恪啊,这可是我吴之幸事,与汝何干?"内容延伸:此话反映出孙皓的霸气和不屑于外来势力的干涉态度,但并不算是非常霸气的一句话。
臣于南方,亦设此座以待陛下。”——孙皓
吴国亡国之帝孙皓投降后觐见晋武帝司马炎,司马炎指着提前准备好的座位,说:“我设这座位,等你很久!”孙皓说:“我在南方,也设有座位,等待陛下。”同样是亡国被俘虏皇帝,吴国亡国之君孙皓就比说出“此间乐,不思蜀”的蜀国亡国之君刘禅强百倍,即使孙皓是残暴昏庸,***无道以致亡国,但是还是靠嘴炮展现了孙权大帝子孙后代最后一点骨气,可谓亡国不失节。
三国演义中孙皓最霸气的话是在孙权即将去世之前,他向孙权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说道:“世国者重乎天下,至诚者泽及四海。
臣守视而不助,臧否而不谄,乃以真心相附于明主,抑亦忠臣孝子之情也。”
这段话是孙皓表达自己忠心耿耿,坚守自己信念的一种方式,也展现出其较为坚强的性格特点。尽管孙权不一定能够认同他的观点,但这句话也表现出孙皓的忠诚和慷慨豪迈的态度。成语“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”也可以从这段话中得到启示。
两个都是暴君,孙皓嗜杀成性,对大臣和后宫美女轻则拳脚加,重则剥皮,挖眼珠,砍脚,毫无人性可言。而董卓则更加残暴,睚眦必报,飞扬跋扈。酒席间公开吃人肉,在百姓集市无缘无故***百姓,砍下头颅,对外谎称杀贼得胜而归。因此死后被百姓点了天灯。
董卓更残暴。
陈寿说得很清楚:“董卓狼戾贼忍,暴虐不仁,自书契已来,殆未之有也。”意思是说,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文字,就没人比董卓更残暴。虽说陈寿没机会见后人之恶,但董卓的暴行确实是“前无古人”,这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:
董卓出身于边僻之地,久习夷风,还是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成长。这样的人,本就杀伐果断,心中没有仁慈可言。所以对董卓而言,他***放火如同吃饭喝水一样,完全是随心所欲。
侍御史扰龙宗见董卓时,因未下随身佩剑,便被乱棍打死;大司农周忠之子刚到雒阳,董卓便命人直接将其斩杀;甚至在吃饭之时,董卓都能随意***,而后接着谈笑风生。除了擅杀朝臣,董卓还先后害死了少帝刘辩与何太后。如此悖逆之举,他竟毫不遮掩,何以至此?
盖因董卓深受游牧族的风气影响,崇尚强者为尊。司马迁说过:“(匈奴)苟利所在,不知礼义。”董卓虽然是良家子弟,但从小便生活在羌胡杂居的边境,习惯通过粗暴方式解决问题。
为了获取军功,董卓还曾“悉就断其男子头,驾其车牛,载其妇女财物,以所断头系车辕轴”,将这些无辜百姓当成乱贼杀死。后世***剧中恶贼***村民以充军功的办法,大多都是跟董卓学的。
由此可见,在董卓心目中,***再正常不过。对这个冷血的刽子手来说,残害他人一是为了满足其内心***,二也是为获取利益。这正是董卓残暴的根源所在。可只是乱***,董卓还不满足;他非要在***之时***取极其狠辣的手段,令人毛骨悚然。
董卓***取的***方式,突破了人们的下限。
何太后被毒杀后,董卓还残忍***了她的母亲舞阳君,“弃尸于苑枳落中”,不许其他人为其收尸。死无葬身之地,乃古人最忌讳的一点,董卓不仅让死者不得安宁,甚至还经常毁尸泄愤。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去世后,董卓命人挖开了他的棺椁,将其肢解扔在园中。
在招降一批士卒后,董卓出尔反尔,命人当众对他们施以酷刑:“先断其舌,或斩手足,或凿眼,或镬煮之。”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孙皓性格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孙皓性格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cdggw.com/post/7344.html